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番茄小说“走进古籍,看见历史”征文活动落下了帷幕,我和另外三位文史专业学者,以及番茄小说的工作人员最终评选出14部优秀作品。但是在几个月的评选过程中,我读到的优秀作品远远不止于此。实际上,历史主题的网络文学已经成了当代通俗文艺的代表形式之一,在今天,历史网文是新形势的“赛博消遣”,可是在历史上,这种文艺形式早已多次转世轮回,在每一个时代中都演着相似的角色。
网络只不过是新的传播手段,抛去这层高科技的外衣,历史主题的网络文学,其实在古代也有类似形式。不管是说书人讲的历史故事话本子,《三国演义》这样的通俗小说,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蔡东藩的《历史通俗演义》,乃至于亚历山大传说和亚瑟王传奇,都跟今天的历史网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本质上看,它们的创作配方从未改变,用真实的历史作为背景和框架,加上英雄主义战斗、爱恨情仇故事,再撒上奇谋诡计和善恶有报的调味料,就成了一道让读者大呼过瘾的江湖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的网文作者,就是古代的说书先生和游吟诗人。他们的阵地从勾栏瓦舍、宫廷壁炉旁,搬到了网络平台,醒木折扇、鲁特琴换成噼啪作响的键盘,听众的赏钱和叫好,也变成了读者的订阅、打赏和催更评论。
如果让网文作者追溯自己的精神传承,大概会从罗贯中、蔡东藩,一直贯穿到金庸、高阳、二月河和马伯庸,回望历史主题通俗文学的百年变迁,不同时代的作者看似风格迥异,却在一场宏大的历史通俗化接力赛中,跑出了各自的风采。
罗贯中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艺术虚构与加工,塑造了忠义、正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观念。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在通俗演义中还原历史真实,使严肃的历史内容成为普通人也喜闻乐见的传奇故事。金庸把历史作为宏大、磅礴的背景舞台,让他的人物在真实历史的缝隙中穿梭,为几代人构建了一个共同的文化家园和武侠梦,使“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高阳和二月河则深入历史的朝堂,描绘权力运作的逻辑和复杂的人性博弈,让帝王和高官有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欲望和挣扎。
马伯庸的历史故事先在网络上传播,随着连载的过程,牵动读者的心绪。他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史料收集和考据,从网上阅读史学论文,与简牍学者、社会史学者、文献学者和经济学者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他善于从真实但微小的历史细节入手,构建出悬念迭起的故事。《显微镜下的大明》与今天的“考据流”、“技术流”历史网文一脉相承。它们都展现出对历史细节的迷恋。读者跟随主角,在庞杂的历史线索中抽丝剥茧,解开一个惊天谜局,这种破案的快感,与网文中主角利用现代知识解决古代难题的技术碾压,共享同一种智性魅力。
更新一代的历史网文作者们不但继承了前辈们的各种技能,还加入了新的魔法。他们不再满足于只当历史的旁观者或解谜者,而是让现代人直接进入历史世界。今天的历史网文既有罗贯中和金庸的江湖义气,也有高阳和二月河的权谋斗争,亦有马伯庸的考据探索。新一代历史网文追求更直接、更个人化的“爽感”。穿越回到历史世界中的主角,可以阻止靖难之役,可以发展工业革命,可以超越时代富甲一方,这种“我能改变历史”的代入感和掌控感,前所未有。
从罗贯中和金庸的义气,到高阳和二月河的宫斗,再到马伯庸智力游戏和番茄小说征文活动中被重点推荐的优秀作品,比如《冒姓琅琊》《耕读天下》等,这一系列历史通俗化文艺写作都精准把握住各自时代大众的阅读需求,成功地把严肃历史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激发了公众对历史的兴趣,更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代又一代人对历史的认知、对英雄的想象和对家国的情怀。他们做的是同样一件事,从历史的富矿中挖掘素材,用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再创作,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将其传播给最广泛的受众。同时,它也成为现代人精神压力和意难平的宣泄口。在一个虚拟的时空中,读者可以跟随主角实现现实中难以企及的梦想,获得情绪慰藉。历史网文让历史成为一个可以互动和重塑的平行宇宙,是当代年轻人与历史对话的主流方式。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番茄小说的这次合作,是一次双向奔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看到了历史在大众化传播中的无限可能,番茄小说则引导创作者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当古老历史与当代文艺形式再次交融,我们对着手机屏幕,进行穿越时空的历史旅途时,仿佛与明代的于谦打开书卷时所做的感叹重叠。于谦叹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我们惊道:“有血有肉的历史如此精彩细腻,仿若故人”。(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鸣飞)
【责任编辑:周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