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设施农业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改变自然环境条件,为动植物生长提供可控环境,实现高效、优质、高产的农业生产。其涵盖设施种植、设施畜牧养殖、设施水产养殖等多个领域,涉及温室、大棚、畜禽舍、工厂化养殖池等设施建设,以及环境控制、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测等技术的集成应用。设施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受气候、季节和土地资源的限制,能够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模持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显示,近年来,设施农业规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设施种植领域,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设施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设施畜牧养殖方面,规模养殖场数量持续增加,生猪、奶牛和蛋鸡肉鸡规模化率显著提升。工厂化水产养殖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养殖水体不断扩大,产量占比逐步提高。在设施类型结构上,虽然中小拱棚和塑料大棚等传统设施仍占一定比例,但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等现代化设施的占比逐渐上升,设施单体规模增大,现代化程度提高。
(二)技术装备逐步改善,但短板依然存在
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生产管理自动控制、新型水肥一体化、生物生长动态监测等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技术加速渗透。部分设施实现了关键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如设施果菜种植全程机械化率有所提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技术装备仍存在明显短板。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制造与技术集成能力薄弱,智能化、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相对滞后,许多自动化设备自给率不足,部分专用种养品种、精细化调控设备、重要数据管理软件依赖进口。
(三)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绿色转型任务艰巨
设施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由于节水技术应用不足,部分地区仍采用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的节水技术,水资源利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部分比例。土地资源利用上,传统厚土墙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较低,且一些地方存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问题,导致土壤性能下降,资源严重浪费。在绿色发展方面,设施种植作物品种单一、连作障碍严重,畜禽规模设施养殖种养主体分离、种养循环不畅,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率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凸显,传统设施农业耗能大,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应用不足,绿色转型任务十分迫切。
(四)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但配套服务滞后
设施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涵盖了种苗繁育、生产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然而,设施农业服务配套明显滞后。社会化服务发展不足,商品化育苗、仓储保鲜与冷链物流等环节存在短板。设施农业标准、信息、服务与市场等配套体系不健全,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较为缺乏,先进设施装备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例如,部分地区设施农业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信息不对称,生产者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影响产品销售和效益。
(一)市场主体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
设施农业市场的竞争主体主要包括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个体农户等。农业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拥有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和完善的销售渠道,能够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市场中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种植结构。家庭农场和个体农户则通过技术改造、品牌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逐步成为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这些主体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又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设施农业市场的发展。
(二)区域竞争差异明显,发展各具特色
设施农业市场的区域竞争态势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经济发展水平高、政策支持力度大、技术先进等优势,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拥有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市场竞争力较强。中部地区设施农业市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新的竞争热点,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政府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投入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农业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且在设施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具有较大潜力。西部地区设施农业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随着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推进,西部地区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有望成为设施农业市场的新兴力量。
(三)竞争策略多样化,聚焦核心要素
设施农业领域的企业竞争策略集中在多个方面。技术创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企业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种植技术、节水灌溉系统、智能化管理等,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品牌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企业注重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消费者信任度。在市场拓展方面,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不仅在国内市场寻求发展,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合作伙伴关系,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直销模式等新兴渠道,直接触达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空间。产业链整合也是企业竞争的重要策略,企业通过向上游延伸,涉足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向下游拓展,进入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并更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和市场价格。此外,企业还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智能化数字化加速推进
未来,设施农业将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加速发展。信息化将成为设施农业的“神经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环境参数和作物生长数据,为精准调控提供依据。每亩设施农业的传感器数量将大幅增加,能够更全面、准确地监测设施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则是设施农业的“大脑”,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作物生长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模拟和优化。例如,“数字双子”技术能够在不种植实际作物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不同管理策略的效果,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指导。智能化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能系统不仅能够收集数据,还能够自主决策和操作,完全自主管理的“无人温室”有望成为现实,从播种到收获全部由机器完成,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二)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设施农业将朝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在资源利用方面,将更加注重节约和高效,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肥料和水资源的利用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将不断发展,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设施农业将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利用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料、将温室余热用于其他用途等,实现“零排放”生产。鱼菜共生系统等生态化生产模式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将水产养殖与植物生产相结合,形成闭环生态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三)多功能化发展拓展空间
设施农业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功能,而是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观光采摘型设施农业将逐渐兴起,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事乐趣的机会,增加农业的附加值。设施农业科普教育功能也将得到发挥,通过建设农业科普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公众对农业的认知和兴趣。此外,设施农业还将成为生物技术研发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平台,利用设施环境的可控性,开展高效的生物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基因编辑、植物照明、纳米材料、空间技术等前沿科技将加速向农业领域渗透。基于LED的植物工厂可以精准控制光质和光量,显著提高作物生长速度和品质。新型覆盖材料、环境调控设备、新能源技术等将在设施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农业科技的创新将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升级,提高我国设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区域协同与产业集群发展加强
未来,设施农业将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设施农业产业。东部地区将发挥技术和资金优势,继续提升设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向高端农业、创意农业方向发展;中部地区将加强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西部地区将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资源,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同时,设施农业将形成更多的产业集群,通过共享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体效益。
欲了解设施农业行业深度分析,请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
-
让决策更稳健 让投资更安全
-
掌握市场情报,就掌握主动权,扫码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价值:
3000+ 细分行业研究报告 500+ 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 1000000+ 行业数据洞察市场 365+ 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
-
中研普华
-
研究院